红中网的经济学观点讨论2:货币问题。

红中网批判了货币数量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只和货币数量有关,货币超发必然引发通货膨胀。我以前也持货币数量论的观点,最近才发现这个错误,去年写的对中国债务问题的分析就是在修改这个错误。

商品价格只和供需关系、成本相关。如果价格上升,肯定是成本提高了,或需求增加了,供给却因技术、生产资料、劳动力有限没能同步增加。绝不是单纯的货币数量问题。

增印货币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我们假定经济体系中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所有产出都被购买,现存的货币流通一圈刚好完成交易。但是,人们必然会储藏大量货币留作日后之用,这些货币就退出了流通,使得可供交易用的货币越来越少。同时,总供给经常大于总需求,有需求的购买者又没有购买力。因此,必须不停印钞来满足三种需要:补充因被储藏而退出流通的货币﹔贷款给有需求又有还款能力的购买者;由政府适度购买多余产品,来制止生产过剩型的经济危机。

我国古代极度缺乏金银矿藏,经济一繁荣,就总是爆发货币不足的问题,可以说发展经济先天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从宋代开始就发明了纸币。但历代印钞结局一模一样,一开始比较谨慎,有一定的抵押物才敢发行纸币,后来财政紧张,开始无抵押物印钞,越印越经济崩溃,越是经济崩溃越印,最后都印成废纸,不得不改用金属货币。明后期到清中期,有欧洲人运来的无尽的美洲金银,是古代中国难得的不缺货币的时光。

现代政府印钞都是有抵押物的。现代货币制度下的所谓印钞,就是发放贷款。有人向银行提供抵押物,银行收下抵押物,向他发放贷款,货币就产生了。我贷款给你,是本就存在的货币从我手里转移到你手里,货币没有增加。但银行是特殊机构,它发放贷款只是银行账本上记个数字,无中生有创造出这笔货币,所以是印钞。借款者还清贷款,从银行取回抵押物,这笔货币就消失了。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抵押物是国债、外汇、黄金之类。商业银行发行二级货币(只存在于银行卡里,实际上无法取出的,取出的都是基础货币》,抵押物是企业的债券、股票、房产之类。

每一笔贷款既然都必须有对应的抵押物,印钞规模就受到了抵押物的限制,无法随意增加。企业如果提供不了到期能变卖的证券、不动产,就无法得到贷款,你提供不了工资收入证明,也无法贷款买房。外汇更不是能轻易获得的。只有政府可以耍赖,每次国债到期就发新债还旧债,形成事实上不用还的永续债。但是,债务除了本金还有利息,国债仍然需要付利息,膨胀到一定程度,连利息都还不起,国债就爆了。因此政府发行国债的能力也是受到限制的。美国国会每年都会为提高国债上限吵架。我国人大每年也都会定一个当年国债限额,累计国债余额超过这个上限就不允许发行。2023年初定的限额是:

2022年限额267008.35+2023年中央财政预算赤字31600=298608.35万亿。 年末新增了1万亿特别国债,估计这个限额又I临时修改为308608.35万亿。 在印钞必须提供对应抵押物、抵押物又无法随意增加的制度下,理论上是不可能出现大规模通货膨胀的。

我们考虑通胀的几种可能情形:一,外汇大量涌入,就像地里突然出现大量黄金,人们拿着黄金购物,但供给并不能立刻增加。二,企业因各种原因大批倒i闭,企业还不起贷款,失业的员工还不起房贷,银行出现大量坏账,也就是大批货币所对应的抵押物消失了。如果银行无法用自有资金弥补这些亏空,这批货币就等于凭空增加、永远不会消失了。三,为了战争或单纯的发放福利收买民心,政府无限印国债,印到收入无法覆盖利息的极限点,干脆印更多国债还利息。情形一只能是暂时的,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调整下,一般都能解决。情形二,如果能控制在局部,问题不大,经济体系总有一定的弹性吸收多余货币;如果控制不了,全国范围大失业,那时要操心的就不是通货膨胀的问题了,只管加大力度印钞。情形三是常见的主权国家货币崩溃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政府事实上在无抵押物印钞,商品的供给绝对无法赶上货币增加速度,人们手持越来越多的货币却买不到商品。如果更深考虑,三种情形都是供给出了问题,而不是印钞出了问题。所以通货膨胀的本质是供给问题,而不是货币问题。平息物价上涨首先要增加供给,稳定市场,其次才是检查货币去向,为何投入货币未能增加供给。譬如去年俄罗斯鸡蛋价格猛涨,退休老太太向普京抱怨,普京很尴尬地道歉,这肯定是生产鸡蛋涉及的成本因战争原因大涨了,供给跟不上,而不是俄罗斯印钞失控。我们要牢记一个原 理:生产能力才是经济的关键,货币只是辅助性的!

我国政府目前的国债总额,统计数据未出,按照规矩,肯定是比上限稍低点,大约so万亿。财政部发布的《2023年财政收支情况>,“债务付息支出11829亿元,同比增长4.2%。”30万国债的平均年利率3.9%。和21.68万亿的财政收入、126万亿的GDP比,不管本金还是利息,显然都在可控范围内。(注意,这只是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社会融资数据里,由中央政府担保的债务约ro万亿,除去s0万亿国债,还有40万亿地方债。这ro万亿都是可作为印钞抵押物的。而中央政府不担保,各级地方政府自行发行、无法作为印钞抵押物的地方债,目前谁也不知道多少。)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中央银行买下的国债只有07年的那笔1.55万亿特别国债,商业银行买下的国债55万亿,和292万亿的M2相比,也完全在可控范围。我国政府目前还是很谨慎的,牢牢守着央行不准直接购买国债这条红线,除了那笔特别国债,其他的都是商业银行或投资者买下的。如果央行直接买国债,由于央行是彻底的无中生有创造货币,想要多少就印多少,渐渐就会印成无底洞。而商业银行购买国债虽然也是用无中生有的二级货币购买的,但准备金规模决定了它发放贷款的上限。如果国债购买过多,准备金不足,会影响它向企业个人发放贷款,它只能以自身债券为抵押向央行申请更多贷款,补充准备金。而它向央行申请贷款,和我们向它申请贷款一样,都是要用未来收入还的,不是想贷就能贷的。经济形势差,它可能很多贷款收不回来,t坏账越积越多,根本没余力购买国债。这一系列规则限制了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规模。也就是说,就算政府不管每年的国债限额,不管将来收入能否覆盖利息,想疯狂发行国债,只要“央行不得直接购买国债”的红线不破,商业银行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买国债。央行可以无限制购买国债,商业银行办不到。

如果什么时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里国债占比大幅度膨胀,才是真正印钞即将失控的危险信号。如果再进一步,商业银行已无能力继卖购买国债,央行直接购买国债,每年的国债限额被取消,从宋朝以来到金圆券的结局就迈出了第一步。我国离那一步还很远很远。

社会主义时期有另一种印钞法。发行货币必须提供抵押物,本质是以成本利润的市场法则来限制印钞规模。社会主义时期的国民经济核算是计算实物生产,大部分物资并不是商品,直接由国家分配,不需要通过货币为中介交换。因此,发行货币完全靠计划部门凭经验估算,今年有多少物资在市场上流通,大概需要增加多少货币。换一种角度看,这其实是以政府控制的物资为抵押物发行货币。只要政府谨慎,始终不破无抵押物印钞的红线,印钞就绝对不会失控。

Untit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