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错误的宣传,中国人误以为中国的领土都是自古以来,整个“中国”都是自古以来。这种错误导致有些历史学教授竟认为周朝是楚国的“本朝”,导致秦末的民族矛盾被说成阶级矛盾,更导致春秋战国的历史被污蔑为“春秋无义战”。

图1是现在的中小学教科书上的商周时期的中国领土。按照这图,整个华北平原、渭河平原、山西、甚至长江以南一部分都是商朝领土。这是很可笑的。商朝全盛期的领土,大约是以现在的郑州、商丘、安阳为顶点的一个三角形区域。外围各族,属于叛服无常、商朝频繁讨伐的对象,可以认为是商朝的控制区域,但不能说是商朝的领土。渭河平原的姬周部族不服,商纣王就派兵击败姬周,把周文王抓到了朝歌。商朝的兵威到达了渭河平原,但不能说那是它领土。这就像美国的兵威到达全世界,但不能说全世界都是美国领土。

华北平原在商朝还是无法住人的沼泽蛮荒地带,或者说黄泛区。我们称黄河为母亲河,实际上这条河只对上游和中游区域是母亲,对下游的华北平原,从来都是灾难。图3是历代黄河河道图。黄河在上游有各种山脉阻挡,只能依山势奔流,过了洛阳、郑州—带,进入中原地带后,那就跟小孩子撒尿一样,想怎么撒就怎么撒,根本没有一条固定的河道。或者说,整个华北平原都是它的河道。唯有到达山东地区后,被山东西部的丘陵挡住了,要么沿着山东北部流,要么沿着山东南部流,无法祸害山东。考古者在全中国各地都发现了大量远古人类遗址,唯有华北平原上干干净净,什么发现也没有,因为人类无法在那生存。商周时期的黄河河道是传说中大禹修出来的。大禹强迫黄河沿着太行山脚下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的路线—路往北流,在现在北京天津一带入海。这条路以东这才慢慢有了居住开发的可能性。目前在华北平原上找到的最早的人类居住遗迹是战国时期的,也就是说到了战国时代,北方各诸侯国在大禹的基础上,继续驯服黄河,这才慢慢从黄河嘴里抢出了整个华北平原,为中国增加了这片领土。这种驯服是很艰难的,也无法一劳永逸。每隔几百年,黄河下游河道越来越堵,自然凶性必然要大发作一次。当代的黄河河道大致就是古代的济水。1855年,黄河往北决堤,祸害完了淮河后改为祸害济水。

周朝的版图,那就更可笑了。周朝全盛期的版图,是渭河平原加洛阳盆地,再往东,都是兵威有时能达的控制区域,不能说是领土。论领土范围,恐怕比商朝更小。古代中国,或者说后来汉族的核心领土,全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努力开拓出来的。

后人看历史,总有一种错觉:已经发生的是必然发生的。因此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的崛起,会习惯地认为理所应当。这种错误的周朝版图进一步放大这种错觉,让人以为周朝拥有中国北方的全部领土,将这些领土中的某一部分封给某个诸侯国。实际情形是:殷商本来就只能维持一个松散的帝国,姬周偷袭殷商首都得手,摧毁了殷商帝国后,根本没有能力接收殷商帝国东部领土。东部各族都重新恢复自治状态。姬周的策略是稳扎稳打,在洛阳盆地依靠山河之险建设一个根据地,然后以洛阳为中心向周围蚕食。那些所谓封国,实际上是姬周部族派遣一个姬姓王公带领一部分本族人,到某处地形险要之地筑一个堡垒,为洛阳做屏藩。这种堡垒,也就是诸侯国的原始首都,只有几平方公里。郑州所发现的郑国首都遗址,已经是战国时期,也只有16平方公里。你跑到一个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建起一个几平方公里的碉堡,就声称这几十万平方公里是你领土,这可能吗?如果这也叫领土,当年西班牙和葡萄牙以教皇子午线瓜分世界,全世界就确实都是他们的合法领土了。

所以西周初期的真实情形是:姬周人占据了渭河平原和洛阳盆地,在其余现在属中国的地区星星点点地建了一系列被称为封国的军事堡垒。而广大的中国领土,这时是谁占据的呢?是被周人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土著民族。这些土著的来源已不可考,它们肯定也经历过远古时期迁徙、征战的过程,但因为中国文化是夏商周—系传下的,这些土著后来都归化为夏商周一系,自己的历史就消失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商周时期所谓蛮夷,绝大部分都是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不是后来那些烧杀抢掠的外来游牧民族。其实姬周人才是抢劫他们的外来者。当然,古代社会不能按现代的道德观念去评判,如果姬周人太弱小,就轮到他们被土著抢劫了。

姬周不停地分封,所谓分封诸侯,其实和蒋介石给你一张“**救国军司令”的委任状一样,你带着自己的兄弟们上吧,打下来就算你的,有困难自己想办法。很多封国,根本顶不住原住民的进攻,就那么“亡国”了,如果那么个屁堡垒也叫“国”的话。而存活下来的,肯定都是有些本事的。最勇武的是晋国。它本来是姬周封到山西最南部,为周人防备山西蛮夷南下的。前前后后被封到那里的诸侯国有很多个,因为洛阳的姬委员长根本不相信单独一个堡垒能挡住蛮夷。结果晋人经过五六百年的艰辛征战,把周边的诸侯国都吞并了,蛮夷都征服了,为中国带来了山西中部和南部的全部领土。后来三家分晋,赵人进一步开拓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又往西开拓河套平原,往东开拓华北平原。

封到南阳盆地一带,去对抗楚蛮的陈蔡等国就没这种本事了。楚人和晋人一样凶,征服了湖北湖南的“荆蛮”《这是楚人的说法,在周人眼里楚人当然也是荆蛮),接着北上,逼迫这些姬姓小国俯首称臣,最后顺手灭掉了。楚人早就有志于中原,没想到被周人抢先了。楚人面对周人总是自称蛮夷,因为周人在殷商时期也不过是戎狄,在楚人面前没啥可装的。

姜子牙被封到山东是周人首领间微妙的政治平衡的结果。姬姜两族首领长期通婚结盟。传说中周的始祖叫后稷,他的母亲叫姜原。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叫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又娶了太姜,生了个小儿子叫姬历。他没有让两个大儿子接班,却让姬历接班,这恐怕是因为姬历的母亲姓姜,前两个儿子的母亲却不是姜族的。《左传·昭公元年》里提到,晋国先祖叔虞的母亲,也即周武王的一个妻子叫邑姜。《左传·昭公十二年》又说:“齐,王舅也。”这个邑姜大概率是姜子牙的女儿。就算邑姜不是,“王舅”的称呼说明双方肯定存在姻亲。因此姜子牙不可能是传说中贫困、怀才不遇、八十多才遇上周文王的形象,而是姜族中的一个大首领,可能曾在姜族中受排挤,但不管怎样也是个身份很高的首领,统率的都是姜族战士。周人纠集附近部落偷袭朝歌时,周武王对这种军事冒险并没有十足把握,一旦失败,殷军主力开过来,肯定将周人灭族。因此周武王半路上犹豫不决,想占卜壮胆,结果占出一个大凶,好巧不巧还来场暴风雨,姬周首领们都胆颤心寒,想打退堂鼓。在这种关键时刻,姜子牙站出来训斥众人,使联军鼓起勇气继续往前。为什么姜子牙有这权威?因为他统率的姜族兵力肯定占全军的起码三分之一,他不只是代表这些姜族军队,更代表整个姜族。冒险成功后,姬周首领们论功行赏,发生了一个难题:该把哪块地盘分给姜子牙呢?金银财宝妇女不是问题,可以尽情赏赐,地盘才是根本。封在洛阳,大家大眼瞪小眼,互相猜忌,肯定不行的。封在洛阳周围,还是不行,谁知道哪天姜子牙心血来潮突袭洛阳。洛阳周围一圈,全都是姬族的封国,姓姬才可靠。姜子牙的这个封地必须离洛阳足够远,同时又要足够富庶、可发展空间足够大,以酬谢姜子牙的功勋。这个地方只能是山东地区了。从军事上说,山东地区虽然看起来很有发展前景,但远离洛阳,没有后援,有事只能自己解决,一旦吃了败仗,想逃也逃不回来。别的姬周王公也没本事去那创业,只有姜子牙部众骁悍,又没处去,去跟齐地的蛮族死磕正合适。我估计姜子牙是自负其能,主动请愛的,而武王、周公还要假惺惺一番:此次剪灭殷贼,全赖兄长神威,日后大计,皆望兄长示下,安可远离……况洛阳新建,周边不宁,还有赖兄长在此震慑宵小……姜子牙心说:去你的吧,我再不走,哪天就要酒后暴毙了。姜子牙一走,姬族大松了一口气,周公为了表示对姜子牙的愧疚,把能写的空头委任状全都写上了:“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国在东方就代表周王,想征讨谁都是合法的。相比下,洛阳周围的姬姓封国没有这个权力,想征讨谁必须周王点头,由周王带队。后来郑国等国正因为兢视周王权威,擅行征伐,跟周王打了起来。晋国香并周边也是非法的,只是山高皇帝远,周王连洛阳一圈的事还管不过来呢,对晋国只能争只眼闭只眼,能挡住山西蛮族南下就行。齐国获得的这种权力有没有实际意义呢?没有,因为它首先要能从蛮族的围攻中活下来。等到它活下来,并且壮大了,从几个堡垒发展成一个大国了,真的有征伐能力了,周公还准备了后手:齐国封在泰山北边,他把自己儿子伯离的鲁国封在泰山南边,明摆着监视姜子牙。几百年后齐国逐步征服山东半岛崛起,虽然鲁国不是对手,但总是能给齐国使绊子,为其他国家进攻齐国带路,使齐国无法顺利进军中原争霸。

秦穆公霸西戎的故事大家就比较熟悉了。秦人的祖先是蜚廉、恶来父子。恶来是商纣王麾下猛将,死于朝歌保卫战中。蜚廉出使回来,发现国家已亡,自杀殉纣王。他们被纣王重用,很好地解释了周人说的那条纣王的主要罪名:“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蜚廉父子和纣王非亲非故,不正是“四方之多罪逋逃”吗?周人就非常懂礼法,守祖宗规矩,不是姓姬和姜的一个不用,连姓姜的也被排挤出首都一圈。蜚廉的另一个儿子叫季胜,后代为周王室效力,被封了一个赵城(山西南部,今洪洞县赵城镇,就在晋国初封地附近),因此姓赵。西周灭亡后,赵族投奔晋国,就是著名的晋国赵氏的祖先,后来建立赵国。恶来的后代大概因为是前朝奸党余孽,逃到陇山一带当戎狄。一百多年后,这个部族因为擅长养马、御马,被周孝王看中,封了个秦邑(陇山脚下,今甘肃清水县附近),并恩准恢复祖先的嬴姓。这一代的族长因此被称为秦嬴。秦族此后一直驻扎在陇山脚下,为周王室抵挡这个方向的戎狄。西周灭亡那一战,秦襄公出兵为周王室死战,护送周平王到洛阳。周平王眼见周人大势已去,就封秦襄公为诸侯,把姬周的祖传领土渭河平原全部封给秦襄公。当然,这和把整个山东封给姜子牙一样,前提是你有本事打下来。秦人经过几百年征战,不但收复渭河平原,还征服了汉中、四川。秦人霸这些西戎不是那么好霸的。对绵诸戎,先送妇女财宝,让对方首领耽于逸乐,再离间对方君臣,最后偷袭。对交战几百年的义渠戎,普通妇女不够用,最后宣太后亲自出马。《史记·匈奴列传》:“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於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相比下,赵襄子吞并代国的手法就传统、文明得多。《史记·赵世家》:“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料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料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 殷商亡国后,箕子带着一批殷商遗民跑去了辽东、朝鲜。召公被封到遥远的燕山脚下,显然是防备这匹殷商遗民。此后燕国的历史非常奇怪,五六百年里都没什么记载,似乎与中原各国隔绝了。直到战国后期,才突然又出现了。燕国为后世中国开拓了辽东,但由于地形关系,这片土地归属中原王朝的时间并不多。

最后是为中国带来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的两个蛮族。吴国的祖先明显就是商周时的淮夷。在秦齐晋楚都正忙着征服周边部族时,吴国的祖先也征服了太湖周边的部族,成为一个强国,北上争霸。但在南方,吴人遇见了刚从浙江山区里钻出来的越人。越人运气很差,钱塘江流域的耕地面积比太湖流域少太多,好不容易开拓到太湖南边,太湖流域的部族已被统一为强大的吴国,他们不是对手。吴人的运气也差,他们要是早几十年统一,南下抢先开拓钱塘江流域,越人就永远只能呆在山里当蛮夷,后世也根本不会有浙江这个省份。现在的江苏和浙江的分界线,正是当年吴越两个民族的分界线。吴越在争霸过程中,都大量吸收了中原文化。为了获得合法的中国身份,阖庐父子编造自己的祖先是周文王的两个大伯。勾践听了也跟进,声称自己是大禹后代,比吴人正宗多了。

春秋战国是古代中国形成的时期。中国并不是天然存在、“自古以来”的,是一点一点开拓出来的。每一个诸侯国的所谓称霸,都是几百年的艰辛征战。从几个军事堡垒和少量族人开始,一步步征服当地蛮族,和当地蛮族融合,形成一个有共同文化观念的新民族。这种文化差异,直到两千年后仍然存在。譬如河南和河北为何以安阳、邯郸为界?为何不更北一点或更南一点?因为当年魏和赵就以邯郸南边的漳水为界,北边赵人,南边魏人,双方有天然的文化差异。山东在南北的分界线,大致也是当年齐国的国界线。浙江和江苏在嘉兴、湖州一带分界,因为当年吴人和越人反复大战,吴人无力再南下,越人无力再北上,最终僵持的军事分界线就在这里。不管后来怎么变迁,当地人民的文化传统、和周边民族的差异就摆在那里,行政命令只能顺应这种传统,不能随心所欲划界。

春秋战国争霸的意义就在这里。争霸只是表象,背后是土地的开发、人民的繁衍、社会的发展。当然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欧洲的土地也是这一千年来各族在争霸过程中一点点开拓出来的。如果我们按照传统观点,把这个过程完全斥为侵略战争、封建统治者的野心、对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之类,这是对祖先的极大不尊重。

Untitled